全國第一家現代化的視障人閱覽室:閱讀不止“看”
原標題:閱讀不止“看”
2016年12月底是北京市西城區第一圖書館建館60周年,而圖書館中的視障人閱覽室于2002年成立并對外開放,這是全國第一家現代化的視障人閱覽室。
歲末,北京晚報記者走進了西城區第一圖書館的“視障人閱室”。閱覽室中有四位視障讀者正在閱讀、聊天。西城區第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湯恒舟介紹:“我們有要保障各個群體的社會責任,尤其是視障人士,因為視障人士應該是閱讀上障礙最大的一群人了。”
閱覽室不大,約20平方米,開放時間只到下午5點或5點半。因為盲文書籍和普通書籍有很大不同,記者看到,視障人閱覽室的兩面墻的書架上全是黃色的特質紙張的“大部頭”,因為凹凸印刷盲文,盲文書又大又厚,像百科全書。期間,一位誤闖進來的讀者甚至將這里當成了古籍文獻閱覽室。
視障人閱室的存書并不多,內容多為視障人士所需的法律、心理和生活類圖書。因為圖書占用空間多,不易存放等原因,閱覽室建立了“換閱機制”,即定期與其他的視障人閱覽室交換藏書,不斷更新。一個書架一排只能放十幾本書,而書的每一頁印出的字往往不超過五十個,這也為盲人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對于視障人士來說,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其實困難比較大,哪怕是簡單的幾個字的輸入都很費工夫。視障人閱室為此特地配備了電腦設備,安裝上“陽光語音”系統。記者發現,鼠標所停留的地方,語音都會讀出內容,不少視障人士就是在這兩臺特殊的電腦上學習上網搜索等技能。視障人士時秀清告訴記者“:“今年搞了一個手機閱讀的培訓,我覺得和普通人基本差別不大了,他們上網、我們也上網,他們玩智能手機,我們也玩智能手機,當天的新聞都能知道。”
視障人士賈先生告訴記者,對于盲文紙書的閱讀,視障人士并不是都能接受,但這里對于他們更多的是學習的需求和心理的歸屬感,家住海淀的他來一趟會花費不少時間,但他還是堅持來學習使用電腦、上網、打字等技能。說著,賈先生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手機的有聲功能,閱覽室發布的消息通知、活動邀請也都能一一讀出來。
視障人士肖煥義告訴記者,2006年,他和幾個視障朋友一起來這里:“十多年來,閱覽室換了好幾任老師,都非常負責任,我們需要什么他們就隨時給我們找,后來時間長了,什么書在哪兒我都知道了,就能自己找了。”
視障人士時秀清告訴記者,這個閱覽室給視障者的感覺是很溫馨的,有家的感覺。“它在一個角落,很安靜,豐富了我們視障人士的業余生活。視障人士的活動特別多,很多講老北京的故事,還有北京的變遷,我還幫館里組織了兩次視障人士的聯歡會。”
陳基是視障人閱覽室的忠實讀者,后成為西城區圖書館的幫扶對象。陳基從閱覽室建立起就經常到這里看書,與工作人員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后因年紀原因,不能來館,工作人員就承擔起了為他送書上門的工作。因為陳基老人無兒無女,生活困難,大家便將他納為幫扶對象,全館職工輪流定期為其打掃衛生、送去節日的祝福,并每年為其過生日。“我們所有館員都是認識他,這些年每一代新來的圖書館員,每逢他過生日、逢年過節都會去看望他。”湯恒舟說。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陳夢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