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信!農民做期貨一年70倍從1500萬到10個億
資本市場總是見證各種傳奇。2016年,A股市場進入異常波動后的震蕩,而商品期貨市場卻上演了驚心動魄的大行情,山東農民出身的期貨個人投資者傅海棠,在這一年創造了70倍的收益傳奇,以自有資金從1500多萬做到10億元之多。
新聞配圖(備注:有童鞋說,是不是真賺這么多,期貨圈盆友說,這個應該是真的,圈子就這么小,誰多少錢大概都知道,不太可能說謊。)
2017年元旦過后的首個周六上午,在深圳車公廟附近一家酒店的咖啡吧據記者侃侃而談,沒有保留,有啥說啥。一位同行評價他:“耿直boy”。傅海棠這次從山東濟寧來到深圳,是為晚上參加一個期貨行業活動,他說現在周末經常去各地參加各種活動,調研、演講、交流,他還經常被邀請去清華北大講課。
期貨市場是一個有著10幾倍高杠桿的市場,錢來的容易去得也快,無論判斷對與否,稍不注意爆倉破產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這么一個殘酷的市場中,傅海棠卻在自己50歲(虛歲)這一年,創造了70倍收益傳奇。很多人稱他為“農民哲學家”,期貨界稱他為“北丐”。
1、山東農村走出期貨奇才
1967年出生的傅海棠,初中畢業,正宗農民出生,種過地養過豬,做過一些小買賣,33歲(2000年,虛歲34)那年他的人生迎來轉變,他開始做起了期貨,從5萬塊錢起家,虧了再找錢甚至借錢,起起伏伏交了“幾十萬的學費”,直到2009年在“蒜你狠”的行情中,迎來了人生的爆發,隨后到2010年棉花行情中做到1.2億;此后幾年賺賺虧虧到過2個億,取出小部分資金后,又經過大虧在2016年初又回到1500多萬元,然后就是2016年的輝煌。
在傅海棠看來,做期貨50%不叫回撤,虧70%、80%都很正常。不過也因為波動大,傅海棠并不幫人做期貨投資,都是自有資金投資。
1980年代傅海棠初中畢業就進入社會大學堂,種大蒜、棉花、小麥,隨后又開始做點小生意,販賣毛皮、塑料制品,1996年開始養豬搞養殖業等。可以說而立之年的傅海棠還是個正宗的農民,對期貨并無所知。或許是潛藏在意識里的投資天分:“97年在親戚家看到地上有一本雜志,其中一頁中的一個小欄目在介紹期貨標準合約,只要買合同就相當于持有該貨物了。”這立馬喚起了傅海棠意識里的那根神經, “這不就是囤積居奇嘛!還能浮盈加倉,只要交5%的保證金便可以做到以小博大!”這正是他一直所要尋找的。
由此,“期貨”的念頭在傅海棠腦中生根發芽,只可惜當時農村并沒有渠道可以接觸期貨,直至2000年,33歲的傅海棠經朋友的偶然介紹,才正式開立了期貨賬戶,從此縱身期貨市場。
不過同大多數新手一樣,剛進入期貨市場的傅海棠并沒有馬上賺錢,5萬塊的本金虧虧賺賺,不僅虧光務農經商攢的錢,還需要貸款來支撐。自從做了期貨之后,傅海棠就沒再做別的,起初是每天自行車搭個公共汽車,自行車別在汽車后面,到濟寧市里,再騎車到期貨交易營業部。堅持8、9年下來,沒有賺到什么錢倒是虧了不少。“前后虧了幾十萬吧”,傅海棠說。
但傅海棠始終堅信,自己能在期貨市場賺錢。他的堅持在2009年、2010年開始有了實質的回報:他拿5萬的本金做多大蒜和棉花,一年半的時間里資產翻到1.2億,也是這兩波行情讓不惑之年的傅海棠在行業內聲名鵲起。賺到錢后,傅海棠也搬到了濟寧市區,不再需要每天從農村到市區往返。
“那時大蒜暴跌,生產成本1.2元/斤,儲存費0.15元/斤,但最貴的品種只賣到0.17元/斤,蒜農和貿易商虧損嚴重,播種面積減少”,傅海棠回憶說,庫存雖大,但蒜農、貿易商的供給積極性下降,沒有一個看漲,而市場需求卻不減,憑著多年的種植經驗和對大蒜基本面的熟悉,傅海棠堅信大蒜不僅跌不下去,還物極必反,一定會暴漲。
果然,傅海棠的判斷隨后被驗證,當年全球爆發甲流,都說吃大蒜對預防甲流有好處,庫存里老蒜被搶購一空,由于種大蒜不賺錢,新蒜供給不足,供不應求,沒過多久,大蒜價格翻倍往上漲,從1毛漲到3塊多,翻了30多倍。不到3個月的時間,傅海棠賺了600萬。“這看似是偶然事件改變了供需關系,但實際上是必然,如果2009年大蒜再不漲價,大蒜就沒有了。即便沒有甲流的爆發,老天也一定會出條件配合漲價。”掌握了期貨和現貨的規律之后,次年,傅海棠用大蒜賺來的這600萬元去做多棉花,資金迅速從600萬增長到了1.2億元。
2、人生需要“橫財”一年1500萬做到10億
從一個普通農民到億萬期貨大亨,傅海棠的傳奇離不開他與眾不同的人生觀和財富觀。傅海棠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賺大錢必須要“橫財”,一步一個腳印根本來不及。“自古以來就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感覺早著實際上日月如梭,一眨眼就白了頭。哪有時間一步一個腳印?”
傅海棠感嘆道,“過完年我就51歲(虛歲)了,生命的輪回其實很快的,20多歲不懂事,一晃就30了;創業還沒成功,過兩年就40了;老了換班了,該小孩上了你得下去了。一眨眼就老了,哪有時間啊?”
傅海棠認為賺大錢必須來自于大的行情,小打小鬧的短線操作只是賭博,也許能賺市場短期無序波動的錢,但長期這么玩肯定會虧回去;此外,期貨是對手交易,資金一大的話,這種短期交易就出不去、進不來,肯定行不通。
作為一名基本面派的中長線投資者,傅海棠眼里的期貨本質就是現貨,他也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雖然期貨市場是多空都可賺錢的市場,但傅海棠愛做多被認為有做多情結,賺錢也主要是來自于多頭行情。傅海棠認為,大行情大多是多頭行情,多空收益是不對等的,做空很難有一倍行情因為不會跌到0,而做多卻有好多倍,比如做空10塊錢跌到2塊,不算杠桿也就80%,但從2塊到10塊卻是4倍的行情。
傅海棠的財富觀也與大家迥然不同。當大家都覺得借錢炒股風險太大,不可行,傅海棠卻敢于借錢炒風險更大的期貨;當大家都謹慎控制倉位止盈止損時,傅海棠卻勇于滿倉進入,越跌越買。
“風險是來自于對市場的判斷,最大的風險是對市場的看錯。所謂控制風險、資金管理都是局部的,核心是看對市場。只要對市場有正確地判斷,當然要全倉進!”傅海棠笑稱,“期貨就是要賺對市場未來預測的錢,看對了市場為什么要輕倉?”
基于以上觀念,傅海棠不僅扛得住剛入市時9年的沉浮,也經得住后來大規模的回撤等得出盈利。2013年、2014年、2015年這幾年,傅海棠此前賺來的1億多本金卻虧剩1500多萬;2016年,傅海棠卻將這1500多萬的本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賺到10億,資產翻了70倍。方法無別,依舊是判斷基本面。對市場供需關系的研判,再結合市場情緒確定買入點,全年輪番做多黑色系、棉花、豆粕、玻璃等品種。
“2016年是一個特殊的一年,40多個品種全面爆發。就拿黑色系來說,2015年底鋼廠幾乎全面虧損,庫存降無可降,需求依然是好的,落后產能逐步被淘汰,更重要的是2016年1月信貸投放激增創新高,放水2.5萬億元。這些都是支撐黑色上漲的基本面邏輯,當時的基本面已經不是‘經濟不好、需求不振、產能過剩’了,基本面是有效的。”不過他表示,雖然賺了近10億,但其實他也沒有完全抓住所有行情,比如說螺紋鋼就只抓住前面兩波行情,而錯過了第三波最大的上漲。
而對于2016年商品期貨的行情,傅海棠認為是百年一遇,在他一生中可能都很難再遇到了。對于2017年的期貨市場,傅海棠表示,難再有大的機會,重點還是要看國家政策對于供需關系的影響。傅海棠表示,投資是一生的事情,只要身體允許,就會一直做下去。
雖然做期貨賺了很多錢,自己也會一直做下去,但在傅海棠看來,做期貨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風險也非常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他也勸誡將他作為榜樣的投資者最好別做。他指著自己的頭發對記者說,我就比我弟大兩歲,你看我的頭發比他少好多。
傅海棠也不愿他的子女繼承他的期貨投資事業。他說:“做投資是需要智慧的,沒法傳承的。”(中國基金報)
劉明 房佩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