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e貸泄露珠寶抵押貓膩 疑涉嫌平臺自融
事實上,珠寶e貸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質疑涉嫌自融了。此前,珠寶e貸平臺上的“1601”系列產品被指涉嫌自融,所涉及資金共計1000萬元。其借款企業為泰和榮珠寶(北京)有限公司,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其股東之一李建啟為珠寶e貸的股東
一則逾期兌付公告,將珠寶e貸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珠寶e貸平臺于2014年12月10日成立,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是中藝神州旗下成員,自然人股東為都朋(法定代表人)、李建啟。珠寶e貸總部位于北京,在深圳、上海等地設有分公司,全國有近30余家線下珠寶實體店;是集上游珠寶生產商、中游珠寶供應商、下游珠寶加盟商于一體的一站式全產業鏈金融平臺。
1月2日,珠寶e貸在官網發布《關于平臺資金逾期兌付和解決辦法公告》稱,因運營方北京中藝神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藝神州”)管理不善,造成平臺項目逾期,資金無法按時兌付,因此公司將及時關閉網站投資及充值功能,并啟動用戶償付處理應急小組。
該公告一出,其“珠寶抵押”受到了巨大爭議。而隨著外界的關注加深,該平臺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平臺自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疑云,也隨之籠罩。
項目統一“逾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5年11月14日,珠寶e貸才公開宣布獲得風投機構20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前海中潤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母公司為香港利滿商務有限公司。在公告發布前3天,官網還為A輪融資推出了“撒錢慶祝”活動。
誰也沒有想到,1月2日,平臺就宣布平臺項目資金無法按時兌付。
11月7日上午10點,記者根據珠寶e貸公告中的地址,來到了北京市朝陽區萬科公園5棟7號樓102,這里是珠寶e貸進行實物兌付的地址。從外部看,這是一棟老式居民樓,根本看不出一點門店或者辦公室的樣子。102防盜門緊閉,記者上前敲門多次無人應答。
不過,一位曾到過珠寶e貸的業內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官網上公布的地址有差錯,珠寶e貸門店實際上在周邊的一個茶吧里。
“從官網掛出公告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整個人都是蒙的。”安徽投資人孫奇(化名)提起這件事就無比焦灼,他在2016年7月共投入6萬元,購買了珠寶e貸上的兩款半年期理財產品,眼看著今年1月14日、15日就要到期兌付了,但他怎么也沒想到,還沒到期,項目就“被逾期”了。
內心不安的孫奇前幾日趕到了北京,和幾十名珠寶e貸的投資人一起到門店“堵”起了負責人。
“雖然最終見到了法定代表人都朋,還有股東徐懿,但都沒有給出實際的解決方案,而是在相互踢皮球。”孫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自己只希望到期后能將6萬元拿到手,“從此以后再也不碰這些平臺了。”
和孫奇一樣忐忑的投資人不在少數。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目前珠寶e貸的投資人組建了多個維權QQ群。在記者加入的幾個維權群中,最多的一個群里有314人,該群還有實時更新的投資人資料表。
截至發稿,該群統計的投資人資料表顯示,共有715名投資人的理財產品未兌付,涉及投資金額共計3000多萬元。
珠寶抵押有貓膩
公告中,平臺提出了兩種后續資金兌付解決方案:一種是實物抵押,即投資人到北京,根據賬戶投資額兩倍比例兌換珠寶抵押物。另一種是逾期兌付,即未進行實物兌換的客戶,需完善銀行卡資料,平臺將于2017年6月1日起進行手動資金轉賬兌付;與此同時,已兌換實物珠寶抵押物的客戶,可在2017年6月1日后攜帶兌換實物時所得的對應抵押物品及相關抵押協議到北京實物兌付地址,按投資額的價格進行回購。
對于這樣的方案,孫奇和一眾投資人感到非常不安。
“沒人想要珠寶,誰知道這些珠寶到底是不是真的、值不值那么多錢?但是如果要錢的話,又要等到6月1日以后,我們都擔心那時候平臺跑路,找不到人。當時投它的理財產品時,合同上也沒寫這種情況,現在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辦,左右為難。”孫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法治周末記者看到,在孫奇的兩份《借款協議》上,確實沒有對逾期兌付等情況進行約定說明。
而在珠寶e貸的官網上,也沒有任何有關珠寶抵押物的來源、真實性、鑒定機構的情況說明。
此前,《投資者報》曾報道稱,一位武漢的珠寶e貸投資人將平臺所兌換的鉆石拿給專業鑒定人員鑒別,發現兌換價格過萬的鉆石不過300元而已。
孫奇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自己雖然并未兌換珠寶,但是前幾日在珠寶e貸的北京門店討說法時,他和多位投資人都意識到,這些珠寶可能有問題。
原來,不少投資人在現場都曾見到很多空白的珠寶鑒定證書。在孫奇提供的照片上,記者看到有一個中國郵政快遞包裹,外部的快遞單顯示,該包裹是2016年12月3日由湖南長沙一家名為“天印坊”的寄件人寄出的,包裹內的商品為兩種規格各一萬份的珠寶鑒定證書。在包裹上部,還有一張空白的珠寶鑒定證書。
而法治周末記者搜索淘寶發現,確實有一家名為“天印坊”的淘寶店,其所在地為湖南長沙,不過在這家店鋪內,并未見到有空白的珠寶鑒定證書一類的商品銷售。
據悉,珠寶鑒定證書上會出現CMA、CAL、CNAL等認證標志,以上分別是檢測機構計量認證合格標志、經國家質量審查認可的檢測、檢驗機構的標志/國家級實驗室的標志;鑒定證書上還應有兩個以上的鑒定師簽名以及證書的鑒定日期,此外,為了防止鑒定機構證書被假冒,鑒定證書上須蓋有單位公章,紅色公章作為檢驗標識。也就是說真的珠寶鑒定證書都由正規鑒定機構填寫,并和珠寶一起出現。空白的珠寶鑒定證書單獨在市面流通,往往會被不正規的商家和機構利用來偽造珠寶身份、信息等。
可能涉嫌平臺自融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鄧建鵬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若投資人和借款方的合同中沒有對此進行約定,投資人是可以拒絕這種償付方式的。
“即使投資人同意用珠寶做抵押物,這其中還存在兩個比較麻煩的問題。”鄧建鵬表示,其一是珠寶的估值問題,即珠寶的估值不能由平臺方和債務方來認定,而應該由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對此進行鑒別認定,否則投資人很有可能被平臺方虛晃一槍。
“其二,對互聯網理財平臺來說,其投資人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平臺要求投資人到北京進行兌換,加大了兌換難度;在這種情況下,珠寶的真偽、估值等問題會被進一步放大,在沒有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介入的情況下,天南海北的投資人要想對珠寶做出專業的鑒定,是很困難的。”鄧建鵬說。
不過鄧建鵬指出,如果投資人能舉出有力證據證明珠寶e貸偽造珠寶鑒定證書、篡改價格等,就能認定珠寶e貸此舉為詐騙。
京師律師事務所互聯網金融法律事務部主任左勝高律師則認為,平臺要想將珠寶作為抵押物,還要看平臺到底有沒有為這些珠寶做抵押登記,如果沒有做登記,珠寶抵押權就沒有生效,平臺此舉就不合規。
除了珠寶作為抵押物本身的問題外,鄧建鵬還指出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就是珠寶抵押物的來源問題。如果珠寶來自平臺,那么珠寶e貸就是違規,因為根據P2P監管細則,中介機構不得為資金提供擔保;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平臺自融,那么投資人就要向銀監會舉報了,因為平臺自融就涉嫌非法集資。”鄧建鵬說。
黃金理財產品被指“空轉”
事實上,珠寶e貸已經不是第一次被質疑涉嫌自融了。
此前,珠寶e貸平臺上的“1601”系列產品被指涉嫌自融,所涉及資金共計1000萬元。其借款企業為泰和榮珠寶(北京)有限公司,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其股東之一李建啟為珠寶e貸的股東。
不僅如此,珠寶e貸“1603”系列產品的借款企業為深圳市別摸我珠寶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東之一徐懿曾是珠寶e貸的股東。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若珠寶e貸的上述系列產品的資料屬實,就能認定珠寶e貸在間接自融,這是毫無疑問的。”左勝高說。
但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雖然上述理財產品身后有關聯企業的影子,但無論如何都是“私下”進行,而珠寶e貸平臺上的黃金理財產品,則“光明正大”對外界亮明了自融行為。
法治周末記者研究發現,黃金理財產品分為黃金看漲(跌)30天、黃金看漲(跌)60天、黃金看漲(跌)90天總計六類,其收益為6%的固定收益和最高14%的浮動收益兩大部分。若投資人購買了“黃金看漲30天”,那么30天到期后,若金價上漲,那么投資人獲得的是6%的固定收益+最高14%的浮動收益;若金價下跌,那么投資人獲得的是6%的固定收益+0。
“這個理財產品一看就有問題。先不說涉及黃金、期貨的交易只能在特定機構進行,就只說其6%的固定收益,它從哪里來?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上,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最終是要在實體經濟中獲得的。這些投資必須在實體經濟中流動然后創造利潤,否則就是資金在空轉,用一筆資金補另一筆資金的窟窿,這就是龐氏騙局。”鄧建鵬說。
而法治周末記者在《珠寶e貸黃金買賣協議》中看到,合同中只有甲乙雙方,其中甲方為投資人,乙方為北京中藝神州科技有限公司,即珠寶e貸的運營方。
協議中稱“乙方提供面向普通用戶的買金、賣金、提金業務……現甲方擬通過珠寶e貸購買黃金實物,并委托乙方存管”,也就是說黃金理財產品是平臺方發起、賣出,投資人的錢進入到了平臺方的口袋。
“只憑這一系列黃金理財產品,就能認定珠寶e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因為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有四要件——吸收資金、公開宣傳、承諾還本付息、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珠寶e貸在發行這一系列黃金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全都踩紅線了。”鄧建鵬說。(法制周末)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