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六連跌央行收緊資本管控 投資信心待提振
外匯儲備滑向3萬億美元的關口。據央行1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105.17億美元,較同年11月底下降410.81億美元,在六連跌后距離3萬億美元關口只有一步之遙。不少業內人士均指出,近兩年來,我國很多中產階層把資產投向海外,是影響匯率和外匯儲備穩定的主要因素。無論如何,目前央行已加速資本管制,并設限每人每年兌匯只能為5萬美元。
外儲“六連跌”
410.81億美元,2016年12月外匯儲備的這一環比降幅已經較前幾個月有所收窄,意味著外匯儲備逼近3萬億美元大關的步伐在放緩。對此,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從去年12月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總體貶值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影響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下降。
雖然降幅收窄,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已是我國外匯儲備連續第6個月下降。據統計,2016年下半年,外匯儲備累計下降1946.45億美元。而從全年看,2016年外匯儲備累計下降3198.44億美元。
事實上,早在2016年8月外匯儲備數據發布后,市場就開始擔心,3萬億美元關口警報已經響起。外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去年全年的情況看,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對于3萬億美元這一市場心理關口,業內人士指出,市場應該更關注外匯儲備能否持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能否抵御外部風險沖擊,而非一個具體點位。目前來看,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充裕的,處于合理穩定區間。不是說一旦外匯儲備降到3萬億美元以下,危機就會到來。
“一國持有多少外匯儲備算是合理水平,國際和國內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需綜合考慮本國的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利用外資和國際融資能力、經濟金融體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認為,大規模外匯儲備對國家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是巨大且難以替代的。然而,外匯儲備也并非越多越好,當持有外匯儲備的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效益時,持有過高外匯儲備并不劃算。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也認為,“即便破了3萬億美元也不必驚慌”。首先,外儲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勢,而非資本外流;其次,我國外債去杠桿進程已基本結束,不會出現企業大量購匯還外債的情況;此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規模接近全球的30%,足以應對市場流動性需求和抵御外來風險。
[責任編輯:]